深圳大成美术和你聊聊:艺术生的“清高”是怎么来的?2019-11-12 17:23
很多人都说学艺术生“清高”,骨子里有股高傲的气质,说这话的人,往往自己感觉到了被艺术生“diss”,转身回击,给你贴上清高的标签。笔者自小学习美术以来,这个标签始终相伴。除了笔者,很多学美术、音乐、舞蹈的艺术类学生或从业者都有被贴标签的经历。 今天就认真聊一下,我们是真的“清高”吗? 一切都是“美”惹的祸! 只要涉及艺术,不管是美术、音乐、舞蹈等,一定对“美”有自身的定义,这是一门学科对“专业性”的基本要求,那么,一个接受过美学教育的和一个没有接受过美学教育的人,对同一事物关于“美”的判断,必然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,这是分歧产生的缘由。 有分歧才会有争论,然而,由于艺术学科的特殊属性,它们不能像数理化或文学类科目,可以用数据或文字或实验去证明一个看法或观点的对错,如果不能说服一个“不在同一审美层次的人”认同你的观点,往往会让谈论的话题就此结束,那么随后,“清高”的标签就被自然的贴上。 这个现象不只是存在于普通人与艺术生之间,艺术生之间也存在“鄙视链”。由于接受不同的美学教育,让艺术生的审美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层级,不同层级的人聚集在一起,形成自己的圈子,彼此有融合的地方但大多相互独立,“派系”逐渐形成。这种“派系”小到学生党对某一漫画类别的喜爱分歧,大到美术学院之间的学校定位及“风格”划分。例如,即使是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,每个工作室由于风格不同,教学也是相互独立的,教师更不会指导本工作室以外的学生。 一个人“审美”的好坏一部分是先天的,而大部分是后天教育形成的,很多时候它能直接反应或佐证一个人受了何种美学教育的影响。如果一位油画家的美学教育传承有序,看其作品是能够判断作者毕业于哪个学校油画系的哪个工作室。每一个艺术工作者的作品都贴有自身受教育的“标签”,就像遗传基因,并不神秘。 在业内,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多数起源于相互欣赏,不会因个人风格相炯,肆意争执,相互之间更不会互贴“清高”的标签,因为如果不能相互理解或认同,对话就可以结束了,不必争论,也就不存在鄙视和“受伤害”。这种再正常不过的沟通方式,如果让一个艺术类从业者和普通人交流,往往会让普通人感到冷漠而产生对方“清高”的感觉。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,笔者常被自己的学生认为清高,即使是针对美术生的教学,在审美问题上也会存在很多难以表达的方式,艺术是抽象的,为了说明这个问题,笔者常拿“小美”与“大美”举例 大部分人学习的“美术”,只是“小美”的延续,离“大美”还有很远的距离。 在没有经过太多专业美术学习之前,你感兴趣的往往是“小美”,专业美术学习的正是“大美”。 “小美”是最直观和普世的美,无需他人影响,在每个人意识中自然形成的“审美”。这种可能是你喜欢的网红美女,流行的卡通漫画,盛开的美丽鲜花,或是秋日落叶,高山大河。一切不需要经过“学习”就能感知并喜爱的“美”。 而“大美”是经过学习的美。通过不断的专业美术学习,学习有文化积淀的,不浮于表面的美,你会被造型艺术的魅力所倾倒,你会慢慢发现石器时代的器型之美,唐代人物的丰韵之美,碑刻艺术的苍劲之美,石窟壁画的灵动之美,不再是一位匆匆一瞥的过客,而是一位能与大美之物对话的鉴赏者。这些大美的艺术品可以经历千年与不同时代的、能够读懂它们的人对话。 “小美”是一个时代的产物,“大美”是横跨千年的文化积淀,学会真正欣赏并喜爱大美之物,需要的不仅是美术课上的口述,更需要不断的专业学习,这是必经之路,但可悲的是,国人的“美育”只流于形式,就像所有的孩子都知道敦煌艺术是中国艺术史的瑰宝,但也仅限于各类作文的表达及引用,即使实地观摩,也仅仅是匆匆一撇的过客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