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三到初一,清华美院后备生的成长日记

2023-01-24 21:01
分享到:

2023124


李同学2018年3月入学年费班,在2018年9月之前她还是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,这个年龄的绝大多数孩子仍然在儿童画的世界中畅游,进入专业素描学习的最初几个月,李同学见不到太多的教学效果,时常会画一会儿,躺在沙发上休息片刻,三个小时通常会休息2~3次,而其他大一点的同学不会如此。

彼时我刚从北京回来,第一次接收高三以下学生的教学,更是第一次教这么小的孩子,孩子点滴的成长和变化往往被我忽视,因此,在半年多的课程中,我没有为她拍照留影,直到11月开始画色彩了,才第一次为她拍照,而这个时候李同学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素描的一般技能:起型、构图、比例关系、空间关系。这是她开始学色彩的一切前提。



对于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,能做到这些,现在想来是十分不易的,因为图中的作业都是孩子自己独立完成,你可能感觉孩子画的并不完整,也不丰富,毫无亮点,但这些都是对景写生或画实物照片,全部都是“创作训练”,用一句大白话讲就是:升学考试现场怎么考,平时就得怎么练!而同行们针对初高中生的教学,却是从“临摹”开始,如果再学不会,就由老师在讲台上“带着你画”,你看着大屏幕跟着老师,他画一笔你画一笔。这是一种学习方式,但不是我这里的学习方式。后者能很快得到一张不错的“结果”,为你树立自信,但也会让你考试翻车。




准六年的暑假,李同学已经开始重点学习高考内容——央美校考《设计基础》,画了较多的命题设计稿。2022年初深圳疫情再次爆发,我们停课几个月,这是学生作品分享较少的主要原因。这里没有找到李可欣的习作,这一年的图片断层,并不代表孩子的学业停滞不前,相反,初一再见,绘画水平显著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。





后面几张初一的画面已经出现完整的作品,不再是作业,前面看似不完整的作业只是“课堂剪影”,我分享的图片多数是在未完整的时候抓拍的,看到学员画的有进步就随手拍下了,而下课停笔后的画面效果可能会更好,但“更好”的结果对我来说并不重要,“绘画过程”才能说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,这是判断你是否学会的核心标准,教师根据这个标准调整对学员的教学细节。因此,我们这种1对1的指导,一定是因材施教,她的进度快了,教学难度也要上去。

正如后面6张图,从石膏人像到胸像,再到大型全身像,4张石膏像,短期内难度提升巨大,但学员自身感受却不如你想的艰难,这就是体系的价值。

我把“学习名校体系”比喻成飞机起飞:前期一定是缓慢的,你上了飞机一定会等半天才能启动(学了这么久还在画结构线稿),启动了才能缓慢移动(线稿要求挺高,总算有点进步),起飞加速时的颠簸让你心跳加快(涂明暗了才发现有这么多理论知识和绘画逻辑,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),爬升阶段很危险总会遇到气流颠簸(涂明暗太难了,该不该坚持?再坚持?),进入平流层平稳飞行(终于坚持了下来,最近练的不多,感觉进步挺快,学着轻松多了)。飞机不知不觉就降落了(考试也挺简单,平时练习的难度),一日万里飞机真好(成绩好的人多数认为美术学习并不难)。

名校体系的教学,最难的是开始,入门+坚持,才有机会成为专业人士,理论知识的吸收和理解需要循序渐进、潜移默化,方能“为我所用”、“灵活应变”,这八个字是战胜考试的武器,它绝不能单纯依靠押题练习短期突击。教学体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,而“年费班”给了我充足的时间。我不需要短期给家长一个“结果”,才能按照科学方案+考试方向制定教学细节,这关系到你选择让学员坐飞机还是骑摩托?

李同学的成长是超预期的,但又在意料之中!她超越了我对这个年龄段孩子“早期”理解力和成长速度的判断,如我所料的反而是家长和同学们认为最不可思议的:初一了,才画几张画就进步这么快???她是个天才!?这个案例十分具有代表性,任何一个可能具备绘画(考试)天赋的孩子,早期都是很难被发现的,我自己就是这一类,早期很容易被“短视”的教师否定,因此,我从不在早期给学生贴标签,坚持努力学习的才有机会被周围的人“贴标签”,我认为这是你努力的结果,你认真学习领悟“名校体系”,它给了你加持,赋予你神力~


1588-9392-843
周一至周日7X24小时
咨询热线